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安徽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公共基础学院对标对表,第一时间草拟《安徽第二医学院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到课程重构,从校园舞台到乡村晒谷场,一幅“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画卷正徐徐铺展。“让每一个医学生都有一段与美同行的记忆”成为美育教育的愿景。
课堂革命:一门公共基础课成为“美育甘泉”
公共基础课《美育基础》是一门面向全校普开的审美基础教育课程,自2023年开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浸润+感官体验+实践输出"三阶段教学法成为《美育基础》课的教学特色和亮点。教师通过课前推送教学素材,课中讲解教学内容,课后进行美育实践的方式,构建学生沉浸式美育体验。在上学期的《人间天籁——音乐之美》翻转课堂公开课中,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助教”把旋律画成心电图、把节奏踩成脚印、把和声叠成人声金字塔等实际操作,让抽象的艺术理论变得灵动具象,学生反馈积极,授课效果明显提升。下一步,美育教学将持续探索“美育+浸润体验”的教学模式,让“美育甘泉”浸润每一位安二医学子,让“美”成为医学生底色。
公选矩阵:十门课程一条“秒杀通道”,把“旋律、非遗、水墨、茶香、像素”统统请进校园
自2023学年起,美育公共选修课成为特色。至本学期,教务系统累计上线11门17个课次美育公选课,累计约3160人次参与学习,“秒杀”通道平均10秒钟告罄。
自推出美育公选课,在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公共基础学院美育劳育教研室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需求,充分发掘美育教师专业特点,创设《音乐欣赏与律动体验》《音乐疗愈与情绪关怀》《非遗文化创意工坊》《绘画入门与赏析》《楷书隶书入门与赏析》《行书草书入门与赏析》《清香四溢:茶艺入门》《短视频创作入门》《影视鉴赏》等十余门课程,本学期将创新开设《AI美学装饰画工坊》,将美的教育融入音乐、绘画、非遗文化、影视等不同领域,成为《美育基础》课的实践延伸课堂。公共基础学院把美育教育用一座“校园美学超市”验证:当学分变成体验、当手艺对接AI、当茶香融入白袍,美育就从“兴趣”升级为“能力”,从“看热闹”转向“产价值”,让美的教育成为“医者的温度”。
浸润之美:把晒谷场改成“少年宫”,让美育“润”进山野
自2024年起,公共基础学院联合校团委带领学生实践团队走进我校对口帮扶的大埠口村,开启了“美育浸润乡村”活动的序幕,建立了“山野间”少年宫,成为我校与关庙实验学校合作共建的首个美育劳育实践基地。
两年来,下乡的师生团队充分挖掘大别山区地域和自然资源,结合审美教育开展了“山野工坊体验营”“山野雅事,乡间艺课——美育流动大篷车”等特色鲜明、生动有趣的美育实践尝试。“山野间”将继续探索构建课程共建、实践共育的合作模式,拓展美育学习实践空间,利用“少年宫”为载体,推动美育在乡村落地生根,成为我校美育服务社会的具体做法,让乡村儿童更好地感受和发现生活美,同时探索高校美育从“送文化”升级为“种文化”的具体做法,为乡村文化振兴输出“安二医样本”。
面向未来,公共基础学院将始终把美育发展保持“慢变量”思维,以《安徽第二医学院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为总纲,把课程、实践、评价、数字化四大模块做成“长坡厚雪”,让每一次课堂微创新、每一场乡村微改造、每一件作品微传播都能在时间复利中沉淀为稳定的教育资产,以医学学科的严谨逻辑校准美育过程的“温度”,使“浸润”始终沿着学生精神成长的曲线匀速爬坡。(撰稿:公共基础学院 沈曼竹;核稿、审稿:公共基础学院 刘志梅;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

